近几年,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,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,再加上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,导致就业压力不断升级。我校作为高职院校,面临着更大的挑战。为做好这项工作,学院多次召开会议,强调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性。信息工程系是学院建系最早的系部之一,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、计算机信息管理、电子信息工程等三个专业。现有专职教师29人,中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6人,“双师型”教师17人,研究生学历达到85%以上。 信息工程系实习、实训条件优越,设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、计算机综合专业实验室、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训室、计算机网络实训室、网页制作实训室、图形图像设计实训室、计算机维修实训室、电子技术实验室、家用电器实验室、CAD实验室、综合通信实训室等多个校内实训场(室)。有专用多媒体教室五个。还与新郎、福田汽车、义和车桥、得利斯等著名企业实行校企合作,建立多个校外实验实训基地。 信息工程系的专业设置充分突出各专业的特色。既顺应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,又满足了国内各行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。
按照学院的要求我系配备了一名专职校企合作联络员,负责本系相关专业学生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。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,共同研究社会和企业目前需要什么层次、什么专业类型的人才,在以后的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。学院可根据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制定办学层次、专业设置、教学方案和培养计划,使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、能力和素质方面更好的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,真正作到培养出的人才学有所用。
在校企业合作办学的过程中,既充分发挥了系部具有师资力量雄厚、教师理论及基础知识扎实,教学经验丰富,信息资源广的优势,使教师能够同企业的科研人员和生产一线的职工直接交流,了解企业生产状况和存在的问题,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,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、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,为培养“双师型”的教师创造了有利条件,同时校企合作办学也为学生 的教学实习创造了有利条件,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。
校企合作办学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,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,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,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,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学模式。它的内涵是产学合作、双向参与;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、工学交替、顶岗实践、定单培养;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,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。
我系与很多中小型企业进行了长期的合作,取得了较好的效果,分别与潍坊乐升电子有限公司、山东朗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、潍坊方正电脑职业培训学校、诸城益昌电脑有限公司、诸城旗帜电脑职业培训学校、诸城国泰投资有限公司、诸城市日泰电脑维修部、诸城市宏图印刷包装有限公司、诸城新东方汽车仪表有限公司、青岛新东洋计电有限公司、青岛欧勃亚所罗门包装有限公司等进行了长期的合作。实践证明,合作效果显著。合作办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利用企业的资源,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,其生产车间和培训中心成为实践教学的课堂。利用实习工厂的设施设备和技术条件,将工学结合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环境之中,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,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,由企业提供工艺标准、技术人员、工作量具和原材料,把学生以班组的形式进入企业学习,由学生直接从事操作,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,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、班组意识、成本意识、团队意识。这样既完成了实习工厂生产经营的任务,增加了企业经济收入,又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,增长了职业才干,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。
“预就业”就是用人企业与学校通过紧密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。即学生在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学完全部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后,通过双向选择,确定一家企业“预就业”,时间一般为六个月,分两次实施。第一次,学校根据企业需要,安排学生到生产岗位一线实习培训,通过实习培训找出自身的差距和不足,然后回校按“缺什么补什么”的原则,补充各科专业知识和技能,再安排第二次实习培训。这样往返两次进行学校和企业的学习培训,一方面可以帮助用人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劳动态度、技能水平等综合素质有了全面了解,正确选人用人;另一方面,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生产知识和技能,同时对企业的文化、管理、生产工艺等各方面有了更明确的认识,更能够正确选择企业。“预就业”培养模式事实以来,深受企业和学生的欢迎,有效改变了学生就业难和就业道路曲折的问题,也使企业降低了选人用人的风险和人才培养成本。在与多家企业的合作中,采用该模式,从最近进行的人才交流结果看,效果明显。
3 、在学院教师中,挑选学科(专业)带头人、骨干教师、教学能手利用假期送至合作企业进行培训学习,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,学习新进设备的操作,新材料、新工艺在企业的应用。另一方面,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理论方面、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,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,对企业的职工进行新技术、新工艺的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由学校提供培训的师资、场所,达到培训的要求,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。
4 、聘请企业专家组成专业课程开发委员会,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,跟踪企业发展的需要,及时作出调整,力求实现专业设置、课程结构与企业需求的“零距离”。同时,请合作企业领导或专家听课,对教师所教、学生所学、企业所用三者是否对接进行评述,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,确保所教、所学、所用的有效对接。
5、 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或技术骨干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,邀请专家到学校开设讲座,提升了我系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,开阔了学生的视野,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。
6、 实施"订单"培养。企业根据人才的需求,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,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、课程设置、实习标准。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,学生的上岗实习、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,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,达到企业人才需求目标
以上几个方面是我系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做法,事实证明,我们的合作是成功的,教师的业务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,学生的实践技能突飞猛进,培养的学生深受企业欢迎。